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民俗 > 南门湖与道山塔的前世今生

南门湖与道山塔的前世今生!

作者:小窍门日期:2020-07-31 14:02:56浏览:分类:历史民俗

据清《海丰县志》记载,明崇祯二年(1629年),海丰县令周一敬考察研究县城衙门(现彭湃医院)的地理位置后,计划在县衙前面正南凿湖,将左侧城东龙津河之水由高田引入南门湖,由右侧导向城西流出西溪,并于出水口西溪旁岸的的谢道山上建宝塔,以镇压水患。于是发动全县人民捐资,买下吴氏的田塘凿湖,作为县衙明堂,蓄水聚财;并买众姓田塘,疏通水路。但由于当时处于明末,政治形势十分混乱,凿湖工程开始不久便因兵乱而被迫停止。而凿湖之地需纳粮米,吴姓民户又转卖池塘田地,一部分已挖掘疏通之地也因筑坣而阻塞了。到了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海丰县令姚德基感概凿湖盛举中断,重新召集士绅捐资,共捐银三百两,作为建塔浚胡之费。又拿了白银四十两赎回凿湖之地。重新动工挖凿南门湖、建谢道山塔。康熙三十年全部完工。

挖凿南门湖及建谢道山宝塔既有风水意义又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建设工程。南门湖作为县衙明堂,有蓄气聚财之意;没建南门湖之前,每逢大雨,雨水无处可泻,水位急升,容易成灾。所以南门湖的建成在水利上起到了调节水位、防治涝灾的重要作用。直到今天,南门湖仍发挥着其重要作用。道山塔是一座文笔塔,刚建成就有人预言丁峰起,魁元出。建成后数年果然出了洪晨孚等多名举人、进士。建道山塔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镇压水患,因当时谢道山处于西溪(黄江)、龙津(丽江)、大液三江汇集之处,一下暴雨易生水患,便在谢道山上建塔以镇压水患,这其实是缺乏科学认识之举。

清末以后,民间流传出这样一个故事:海丰是个出人才的风水宝地牛地。清朝时有个白太爷,为了破坏海丰的风水,便在道山上建了个塔,作为拴牛的牛桩,欲把这只大牛缚死,破牛地。后来白太爷夫人出于好心,挖了南门湖,又建青草圩,供牛饮水吃草,救活了牛地。因建塔是有违天道之举,天上的雷公爷便把塔劈去了一截,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因这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遂越传越广。据史志记载:白章于清康熙三十四年来海丰任县令。是在南门湖、道山塔建成之后,所以证明牛桩之说是胡编的。

南门湖占地约100亩。员平如镜,正对邑治南门,夹湖亭榭掩映于榕青竹绿间,出城望之,恍如钱塘画境清末,湖心建了一座攒尖顶六角凉亭,有九曲木桥通往凉亭,后来亭桥都被毁了。1997年重建六角湖心亭。

谢道山宝塔位于海丰县城南面五公里的谢道山上。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空心塔。原高25米,底层直径10米,内腹径3.2米。往上逐层缩小。底层下半层用花岗岩石块(3030200厘米)砌筑,底层上半层及第二层以上均用灰沙夯筑。塔中空心,每层均用木板平铺,人可沿木梯盘旋登上塔顶。顶部塔刹装置一生铁葫度,有一把铁剑和一把铁毛笔交叉。后来,塔刹为雷电击坏,塔身也因抗战时期炮弹轰炸和雷击致使大部分坍塌,现仅剩三层半不到。

参考资料:
《海丰文物志》--郑政魁
《海丰明清三志》
《海丰县志》2005年出版


本文标题:南门湖与道山塔的前世今生 - 历史民俗
本文地址:www.123jiankang.com/lishi/797.html